top of page

腦 癱 天 地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簡稱“腦癱”,是一個綜合性名稱,包括很多類型,是指小兒因多種原因引起的腦損傷,造成腦實質損害,出現非進行性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嚴重者常兼有智力不足,肢體抽搐,視覺、聽力、語言功能障礙等表現。


腦癱雖然是由固定性的損壞引起,但若不妥善處理,病情將會逐漸變壞。

發病原因

 

產前因素: 發育異常、宮內感染、母親妊娠期下腹部接受放射治療、子宮內窒息、妊娠毒血症。


  出生時因素 : 缺氧、產傷、早產。
  出生後因素: 核黃疸、腦缺氧、感染、外傷、出血、血管損害。


產前病變以腦發育不全為主,可能合併腦積水、腦穿及畸形等。圍產期病變,則以疤痕、硬化、軟化、部分萎縮和腦實質缺損為主。腦缺氧與腦出血,均可導致腦實質的損害,在腦癱發病中佔主要地位。腦損害與腦實質缺損,均可不同程度地導致腦質萎縮。無論出生前後出現的彌漫性腦病變或腦水腫,損傷的腦質可發生疤痕、硬化或軟化,會導致局部的腦萎縮。腦皮層發育不全或腦發育畸形,會出現腦實質缺損。這些均為發生本病的病理基礎。


臨床症狀

 

症狀多開始於嬰幼兒期,根據運動障礙的臨床表現有六種類型,本篇僅介紹常見的四種:


1. 痙攣性雙癱: 為最常見的腦性癱瘓。雙下肢運動障礙較上肢嚴重。運動發育包括坐、站、行走均遲緩,嚴重者不會行走。肌肉拉緊,行走時雙下肢互相交叉呈剪刀步態。常可見眼球運動障礙。語言及智力可不正常。腦電圖正常。患兒常為早產嬰,出生時體重不到2000g。
2.腦性偏癱:系單側皮質脊髓束受損引起。上肢運動障礙較下肢嚴重。肌張力增高,前臂屈曲及旋前,肘、指及拇指有屈曲畸形。行走時呈劃圈樣步態。部分患兒兼偏言、偏身感覺障礙、癲癇及智力發育遲緩。
3.痙攣性四肢癱伴舞蹈手足徐動症:為痙攣性四肢癱瘓,雙上肢運動障礙較雙下肢為重,除皮質脊髓束受損外尚有神經系統廣泛的損害。出現肌強直,舞蹈樣動作或手足徐動,或二者兼有的不自主運動。小腦受損,表現為眼球震顫,身軀與肢體的共濟失調。還可併有智力發育不全,假性球麻痹。額或枕葉之眼區受損可引起患兒雙眼不能跟隨物品注視。運動發育顯著遲緩, 有的患兒不會行走。約50%出現癲癇,癲癇發作間歇期可見肌痙攣。
4.舞蹈手足徐動症或手足徐動症性腦性癱瘓: 表現為不同程度之舞蹈樣手足徐動應動作, 可見於面、舌、唇 及身體各部。1周歲以內的患兒常肌張力明顯低下;1周歲後, 偶爾到兒童期始出現舞蹈樣手足徐動症動作。約 50%由核黃疸引起,50%由新生兒窒息引起。由核黃疸引起者, 往往錐體束征不明顯; 由新生兒窒息引起者, 多有錐體束征。智力遲緩和癲癇也以新生兒窒息者為多見。


 
腦癱的治療

 

雖然腦性麻痺在世界上常採取通用的治療方法,但在現有醫療技術下仍未能夠根治,可是透過適當的治療,不少患者的功能及生活質素是可得到相當的改善的。治療腦性麻痺當前主要通過綜合的合作而進行的。包括醫生(小兒腦科、腦外科、骨科)、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矯形師等。慨括而言,治療腦性麻痺可以有下列的方法。每名病者於不同的時間會有不同的治療需要,這需要有經驗的醫生及其他團隊成員去決定和執行。


-            物理治療 (physiotherapy) 
-            職業治療 (occupational therapy)  
-            矯形支具 (orthosis)
-            特殊坐椅 (seating aids)
-            助行器 (walking aids)
-            造模 (casting)
-            肉毒桿菌毒素 (Botulinum toxin) 肌肉注射
-            神經阻斷 (nerve block)
-            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術 (selective dorsal rhizotomy)
-            骨科手術 (orthopaedic surgery) 

雖然在治療腦性麻痺方面有若干方法可供選擇及使用,但是這些方法不應被看為個別的方法;這些治療方法應被綜合地按病者當時需要而選用。


 
舌針療法給腦癱患者的希望

 

經過多年對腦性癱瘓的研究與臨床觀察,形成了一個全新的舌針療法治療體系。


對腦癱舌下襞腫脹的新發現是舌針治療腦癱的一個重要臨床依據和客觀標準。雖然舌下襞腫與腦癱的關係尚未清楚,但其存在是個事實。即兒童腦病1728例中(含腦癱、自閉症、弱智等)舌下襞腫的為96.64%,且舌下襞腫的程度與病情成正比,舌下襞腫越明顯,病情越重。隨著舌針的治療,病情好轉,舌下襞腫也漸漸縮小,甚至恢復正常。舌下襞腫脹與腦病相關聯的發現,是世界上首次的發現(見圖):

螢幕截圖 2022-10-06 11.12.01.png
螢幕截圖 2022-10-06 11.12.07.png
螢幕截圖 2022-10-06 11.12.16.png

舌針對腦癱患兒治療的科學研究成果

正電子掃描(PET)是當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診斷儀器。舌針對腦癱患兒的研究主要是觀察腦葡萄糖代謝的狀況。大家都知道,腦的能量95-99%是由葡萄糖提供的;而實驗恰恰證明了舌針後的腦癱患者腦的葡萄糖代謝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說明腦的內環境有了改善,也是會促使腦癱患者有了康復的機會。在和養和醫院共同研究的病例中,所做的觀察的病例可看到的研究結果:


患者女,4歲,腦癱。屬早產雙胞胎,母親懷孕7個月後剖腹生產,女童出生後出現抽搐、缺氧和腦水腫等症狀。


 1. 臨床表現

 

整體發展遲緩,全身活動、進食、咀嚼和吞咽都有困難,且有智力障礙,語言能力差。


  2. 治療前PET掃描所見(見圖6-1)

 

(I) 顯示大腦整體葡萄糖代謝減少,大腦左、右半球不對稱,左腦較大。

(II) 在左額葉的運動前區,左中央前及後回、左頂上及下小葉、左角回等都顯示了較差的葡萄糖代謝功能,由於此半球有影響其功能的作,故受損可明顯影響女童的運動及感覺功能。

螢幕截圖 2022-10-06 11.17.08.png

  3. 舌針後臨床觀察


在接受38次舌針治療後,病童身體右側活動能力有了改善,可自行翻身,理解能力比以前進步,並開始喜歡看電視,還懂得向父母示意挑選自己愛看的節目,逐漸有較多的說話。
 
  4. 治療後P.E.T.掃描所見(見圖6-2)


(I) 顯示患者葡萄糖代謝與舌針治療前比較,整體平均提高了24.4%。
(II) 原來受損較嚴重的左腦,針後葡萄糖代謝都呈現了顯著的提高。
(III) 左、右運動前區的葡萄糖代謝分別增加了57.5%和28.6%;此外,左、右楔前葉分別提高了 42.4%和44.8%,左、右島蓋也分別進步了45.8%和43.2%;位於枕葉的左禽距舌回同樣提升了41.4%,而左、右第一聽覺皮質更分別提高了50%和38.8%。此說明了病童的視覺、聽覺功能以及布洛卡區域的功能都有進步;同時,豆狀核和小腦的葡萄糖代謝功能同樣顯示改善了。

  
而另一項用世界最先進之一的功能磁共振(fMRI)所觀察小兒腦癱,舌針前後腦部運動區的功能變化也可說明舌針療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以下的病例是和香港聖保祿醫院共同研究的。

1. 臨床表現

 

患者女,8歲, 出生缺氧,診斷為痙攣性腦癱,身體右半側功能差,手震顫、不能拿細小的東西、腳痙攣、走路慢,拖行。

2. fMRI顯像觀察

(1) 治療前右手(左腦)的信號微弱(見圖7-1);治療後右手信號明顯增強(圖7-2)。

(2) 治療前fMRI右腳信號小(見圖7-3);治療後fMRI右腳信號增強(見圖7-4)。

3. 臨床觀察   經40次舌針治療後,手功能有一定恢復,已沒有震顫,且可以拿細小的食物放在口中;下肢亦有改善,肌肉鬆弛,走路快,下蹲比以前容易。

螢幕截圖 2022-10-06 12.13.07.png
螢幕截圖 2022-10-06 11.24.24.png

舌針的優勢

 

在舌針療法對腦癱的研究上,舌針有其他療法無可取代的優勢。

(1)見效快──頸、腰、手、足無力會很快改善。大多數患兒在20次舌針內有近90%的有進步。

(2)安全可靠,無副作用──患兒易於接受,通常不用1分鐘就可完成治療。

(3)對痙攣性腦癱在走路方面的剪刀式步態、腳跟不著地、內翻足、手足筋緊等均可得到不同的改善。

  

對小兒腦癱的研究中,是用國際西方醫學通用的對照組、隨機抽樣、雙盲法的實驗方法。研究論文分別在加拿大的《兒童神經病學期刊》以及英國的《神經學、神經外科及精神病學期刊》發表,還被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收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