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福音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 (Autism)起源於嬰幼兒期,是一種終生性、固定性、嚴重的全面發展障礙疾病。自閉症是一種嬰幼兒發育障礙,即人為地自我封閉於一個相對固定與狹小的環境中,由於隔絕了與人的交往而產生的心理障礙的徵候群。大部分3歲之內發病,其症狀多在一歲半至兩歲時出現,少數起病於3歲之後。其症狀因人而異,一般容易與其他病混淆。一九四三年,LeoKanner引用“自閉症”一詞來形容這種綜合病徵。自閉症發病率在發達國家達到千分之十以上,成為影響兒童健康和給廣大家庭帶來沉重負擔的疾病。
自閉症發病原因:
主要有下列因素的影響:
●與遺傳有關
●懷孕期間母體的病毒感染
●產期缺氧
●出生時及出生後對小兒中樞神經系統有害因素的影響
●基因突變
●腦內生化物質不平衡
●其它的不確定因素
自閉症主要臨床症狀:
其臨床特點是患兒對外界感知、與外界交流的開關好像是關閉了一樣,患兒自己一個人沉靜在他自己的世界裏,此即自閉症的由來。主要的臨床特徵有:
(一)社會交往障礙。社會認知缺陷是自閉症的核心,有的患兒在嬰兒期就可出現症狀。例如:拒絕別人的擁抱,對父母無依戀感;當感到不愉快或受到傷害時也不會去尋找親人的安撫,和親人易於分離。缺乏眼神的對視往往被看成是自閉症的特殊表現。
(二)言語發育障礙。自閉症的語言障礙是一種質的全面損害。
1.沉默不語或較少使用語言。
2.言語運用能力的損害,表現在不會主動與人交談,不會提出話題或持續話題的交流,他們常是自言自語,但講什麼內容,別人聽不懂;他們常有自己的小天地,並以此為樂,而毫不注意周圍的環境。有的患兒不會用代詞或代詞運用顛倒;以致他們的言語變得毫無意義或不知所云。
3.刻板重複的言語或模仿言語。
4.言語音調,節奏的障礙。
5.出於自我刺激的使用言語。有時尖叫,或發出別人不能聽清或不可理解的“話”,通常稱“自我中心語言”。
6.非語言性交流的損害
(三)興趣範圍狹窄以及刻板、固執的行為方式。
1.對環境要求常常固定不變或有不正常反應。
2.不尋常的興趣和非同一般的遊戲方式:表現對某些物件或活動的特殊迷戀。
3.刻板、重複的行為和特殊的動作姿勢。
4.對物體的非主要特性的興趣,以及特殊的接觸方式。
(四)感知常見的異常。
1.對光線、聲音和被觸摸反應冷淡。
2.常愛好某些刺激,並做出過激的反應。
(五)智力和認知的缺陷(這是大多數自閉症患者都有的症狀)。
1.專注力差:
●患兒感觀異常,因而令他們容易分心。
2.不恰當地注意事物的細節部分:
●他們往往過於專注事物的不重要部分而忽略了重要部分。
●有部分自閉症患者的視覺辨別能力較強,所以他們會觀察到環境中的細節而忽略了其它活動。
●因聽覺較敏感而特別留意一些細微的聲音。
3.思考方式較簡單
●只能明白具體的概念,較難明白抽象的概念或比喻,亦較難綜合不同的概念。
4.不明白生活經驗的背後意思:
●由於患兒的世界多是由不同的獨立小節所組成,故他們不能將不同的事情組合或連繫起來以形成有意義的概念,亦不明白事物背後形成的原因及彼此關係。
●由於不能從生活經驗中學習到事物的相關性,所以亦形成認知困難。
5.較難有組織及有次序地完成工作
●在同一時間內分析一個以上的資料有困難,亦難有步驟地作出行動。
(六)其它問題。
●其中一個主要症狀是目光不專注、游離、空洞而無內容。
自閉症的診斷:
首先必須確認自閉症是生理因素致病,而非心理因素。無論通過MRI或PET等也做不出科學、準確的診斷。其診斷主要還是要詢問病史,根據其臨床症狀來進行診斷。
自閉症兒童診斷標準
- DSM IV《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自閉症
- DSM-IV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utistic Disorder
- DSM IV《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亞斯伯格候群症/亞氏保加症
- DSM-IV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sperger's Disorder
- ICD10
診斷上之不同名稱
- 自閉症(Autism)
- 自閉症傾向(Autistic Features)
- 普及發展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PDD)
對自閉症認識的錯誤觀念:
有人認為:自閉症是弱智、精神病、性格內向、樣貌古怪等,這是錯誤的。
發病的男女比例:
男性患自閉症的機會較女性高出4-5倍。
治療方法:
自閉症暫時未有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然而,透過教育及訓練的方法可有助兒童克服自閉症帶來的障礙及困難,適應生活及學習上的要求。
舌針療法給自閉症患者的希望:
國際著名兒童腦神經科專家、香港大學醫學院教授黃珍妮在一九九九年中華醫學會的全國小兒神經學術會議上,在舌針療法的科學研究還沒有取得現在這樣的成果時,就已經前衛的提出:
1) 對各種神經疾病使用舌針治療,這些疾病包括自閉症、腦癱、發育延遲、智力低下、 語言發育障礙、協調障礙、皮質盲和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及各種神經功能障礙如:流涎、吞咽問題和脊髓性肌萎縮時的慢性呼吸問題。
2) 我們推測在穴位及相應經絡與外周神經和到中樞神經系統的軀體感覺通路之間有密切關係。我們希望在舌針與功能性MRI相結合和科學的康復結果測評方面提供成功的臨床經驗。
3) 我們希望通過對舌針穴位的反應繪製出其在腦內的分布圖(如運動、軀體感覺、語言、記憶、注意、平衡、聽覺、視覺等),以此將具有神秘色彩的針刺技術帶入西醫的科學領域,將中西醫結合作為兒童神經和神經康復的輔助方法。
經十數年的研究,無論是診斷還是治療,在世界上均取得了新的科研成果。而這些成果大多是在黃珍妮教授參與下,採用西方醫學研究通用的隨機抽樣、對照組、雙盲法的方式進行的。從臨床統計看大多數患兒在20次舌針治療後,目光專注、智力改善上會有提高;40次舌針後會對85.5%的患兒有幫助。
從臨床觀察來看舌針對自閉症的改善。主要從三個方面循序漸進的改善:
第一是接受能力的進步。主要是專注力的提高,對外界事物及灌輸教導、接受、興趣的提高。如果接受能力不能提高,其它的進步根本談不上。第二是理解能力的提高。其主要表現在思考方式的改變;例如原本只明白一些簡單的、刻板的、具體的一些概念,經舌針後,對較難明白的、抽象的、較複雜的,或較難綜合的概念有了新的認識或提高,主要是對事物認知的進步。第三是表達能力的提高。表達能力是感性認知的高級形式,是由直接感知過渡到抽象思維的一個理解;也就是讓患兒經過舌針後,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徵,及人腦中重建形象及想像力等方面的提高以後,而通過形體、語言等方面所展現的能力的提高。
1) 舌下襞腫是自閉症的體徴顯著標誌之一。這是孫氏世界上的第一次發現。見圖1、2。
2) 隨著病情的好轉,患兒舌下襞腫也隨之消退。
舌下襞腫脹與自閉症相關聯,這對自閉症的成因及治療的探討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對於其機理探討是本中心及有志於自閉症(腦神經病)研究者的一個長期重要的任務。
舌針療法對自閉症的治療具有開創性:
1) 在50名自閉症兒童用雙盲隨機抽樣對照方式測試舌針療法治療自閉症療效的觀察中,我們用以下的效果測量評估治療前、後的差別:1)基弗夫氏智力發展量表(Griffiths Mental Developmental Scale);2) 利弗菲文真實生活量表(Ritvo-Freeman Real Life Scale);3)雷尼爾語言發展量表(Reynell Language Developmental Scale);4)標記遊戲測試(Symbolic Play Test);5)韋氏兒童功能獨立測量(Wee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or children)。
結果: 治療組在WeeFIM測量結果的數據統計上比對照組有明顯的進步。在自理能力方面、認知方面和其他測試中,治療組的進步較對照組大。
結論: 在接受了連續40次的舌針短療程後,展示了舌針能有效地改善自閉症的症狀。
★見《歐洲兒科神經學期刊》
2) 在對122名自閉兒童的臨床觀察中, 20次舌針後症狀有改善的為73.8%,40次舌針後有改善的有84.7%。
3) 用FDG PET腦掃描監測舌針治療自閉症的效果。舌針後臨床進步的測試者他們的大腦皮質SMV最高攝取量平均增加了22.3%;臨床上沒有進步的測試者只增加了1.2%----1.5%。
★見美國《核子醫學期刊》
在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磁共振工程中心與香港大學醫學院兒科教授黃珍妮的另一組隨機抽樣雙盲、對照的研究也證實了此研究對自閉症的治療效果。
共有21名小童參與實驗,年齡介乎3-16歲。 12人被編為治療組,9人為對照組。在實驗前、後,用臨床的各項量表及PET腦掃瞄作為評估的工具。用PET驗證的準則為:以接受治療前、後的PET掃描所顯示腦葡萄糖代謝平均最大的吸取量和平均吸取量作比較,如有10%或>10%的提高,即被視為有顯著的改變。治療組中12例的其中5例(即42%)在最大及平均吸取量都有進步,而對照組卻一位也沒有改變,在統計學上顯示的差別是明顯的(P=0.0023)。
舌針後的不良反應:
大多數患兒都能配合舌針治療,甚至不會哭叫呼痛。但在針刺時也許會有少許疼痛、出血,還有少數的患兒會有瘀血和水腫,屆時有異物感。如出現此情況,不用特殊處理,很短時間會自己吸收,不影響飲水及進食。
也許有少數患兒家屬反映患兒會出現不良狀況。但根據臨床觀察,沒有一種是具有普遍性及規律性的情況。就算是正常情況下(包括正常兒童)出現個別的不良狀況都是存在的,也是正常的;況且就是患兒原來就存在的一些個別不良反應舌針後也可以改善。